万博士

万博士美国升学直通车:面试时被问到缺点怎么答?哪些坑绝对不能踩?—— 美国本科申请面试避坑指南

在美国大学本科申请面试中,请谈谈你的缺点是一道经典却棘手的问题。许多华人家长和学生对此充满困惑:如实暴露弱点会不会影响录取?刻意美化又怕显得不真诚。这一问题的本质,是招生官通过缺点考察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、反思深度与成长心态。以下结合美国大学面试评分标准、心理学原理与实战案例,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可落地的应对策略。

GPA 4.5+亚裔学生的突围路线图

去年春天,在帕萨迪纳高中礼堂发生了当代教育最荒诞的奇观:颁奖台上,17位GPA 4.5+的亚裔学生如精密排列的集成电路板,他们手中的获奖证书在灯光下泛着相似的冷光。三个月后,这群"完美学生"中有11人收到常春藤院校的拒信,而那个GPA 4.3却创办方言保护APP的男生,却带着五封顶尖名校offer从容离场。这个黑色幽默揭示了残酷现实:在4.5+的GPA通胀时代,完美成绩正从通行证蜕变为墓志铭。

《万博士美国大学申请规划》怎么选保底校才不会被"过度匹配"坑?

对于在美国的华人家长来说,帮助子女选择大学本科的保底校是一项重要任务,选得不好就容易被 “过度匹配” 坑。那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?首先,要准确评估孩子的实力。这是选好保底校的基础。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次考试的成绩,或者某一个学期的表现,而是要综合孩子高中几年的整体学业成绩,包括平时的作业、小测验、期中期末考试等,看看成绩是否稳定

《万博士美国升学直通车》如何挑选最有用的课外活动

理解招生官如何评估课外活动是精准筛选的前提。根据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 2023 年调查报告,招生官对课外活动的考察遵循以下原则:深度优先于广度,78% 的招生官认为,持续 3 年以上、投入时间不少于 100 小时的单一活动,比每年参加 5 个不同活动更具说服力;影响力重于形式,招生官关注的不是活动是否高大上,而是学生是否创造了可衡量的改变,例如发起旧书循环计划并累计捐赠书籍 5000 册;

从AP内卷到双学分课程红利:课程组合的博弈论新解

尊敬的各位华人家长大家好,欢迎来到我的播客频道,我是文美集团教育总监,15年经验升学顾问,万博士,今天很开心和大家分享关于美国大学申请准备的相关话题。 今天的主题是:当AP成为军备竞赛:破解课程选择的囚徒困境去年秋天,一位华人母亲举着女儿的成绩单冲进校长办公室,泛黄的纸页上印着令人眩晕的数字:11门AP课程,8门满分。然而这份"完美答卷"换来的,是常春藤盟校的集体沉默。这个场景像一记重锤,叩击着所有亚裔家长深埋的恐惧——我们是否正在用AP课程搭建一座通向悬崖的阶梯?

推荐信必须带数据?2025年新要求

在 2025 年美国大学本科申请中,推荐信的要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,其中关于 “推荐信必须带数据” 这一点,尤其值得我们关注。以前,推荐信大多是推荐人对学生的一种主观评价,比如老师会写这个学生学习很努力,成绩不错,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等。但现在,情况有所不同。学校希望通过推荐信更精准地了解学生,这就使得数据在推荐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
美国大学申请:短视频成为新时代大学申请的宠儿

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美国大学入学申请季,有一位17岁的华人女孩,艾米莉因TikTok上32万粉丝的"量子物理舞蹈课"账号,收到了麻省理工招生办的亲笔信。这封用全息投影技术制作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:"你让费曼的路径积分原理在Z世代心中复活。"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,揭开了大学申请战场的新维度——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短视频影响力正进化成一种新型学术货币。

斯坦福大学改变本科申请推荐信审核规则

去年冬天,加州某顶尖高中流传着一份神秘的加密文件——那是斯坦福大学发给教师的《推荐信写作指南2025版》。这份本该保密的文件中,赫然列着这样的评分标准:"具体事例占比≥40%"、"量化比较精确到百分比"、"情绪波动值控制在0.3-0.7区间"。这份泄露的文件撕开了推荐信审查系统的冰山一角,也预示着一场静默的革命:曾经温情的推荐信,正在变成用数据钢尺丈量的诊断报告。

美国大学申请:SAT ACT标化考试取消后,如何用新方法证明学术能力?

近年来,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。随着越来越多的顶尖院校取消对 SAT/ACT 等标准化考试的硬性要求 —— 比如斯坦福大学、芝加哥大学等已明确实行 “标化考试可选” 政策,传统以标化成绩为核心的学术能力证明体系正在重构。对于在美国的华人家庭而言,如何帮助子女在这场变革中精准定位、有效展现学术潜力,成为升学规划的关键课题。我们可以结合美国大学招生趋势与实际案例,梳理出一套可操作的策略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