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申请季,总有家长问:
“我到底该帮孩子做到什么程度?”
“哪些事我能做、该做?哪些又必须让孩子自己完成?”
申请大学是孩子的重要阶段,也是家庭的“共同项目”。
家长不能包办,但也不该完全放手。
关键在于分工明确、各司其职。
一、家长可以代劳的部分
第一,后勤与时间管理。
家长可以帮孩子规划申请时间表,列出每个任务的截止日期,例如SAT、AP考试、推荐信、文书初稿和最终提交等。
还可以监督整体进度,提醒孩子按计划推进,避免拖延。
与顾问、老师预约会议的时间协调、会议记录整理,也可以由家长负责。
需要注意的是,家长可以帮助“计划和提醒”,但不能替孩子执行任务。提醒孩子写文书可以,但写文书就不合适了。
第二,信息与资源搜集。
家长可以帮忙查找和整理信息,比如学校的申请要求、专业设置、录取数据、奖学金政策等。
对于还没确定目标专业的孩子,家长也能协助他们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课程内容。
此外,当地义工活动、暑期项目、实习机会等,家长也可以帮忙筛选和联系。
第三,行政与技术事务。
在申请流程中,有不少纯技术性工作家长可以介入,比如成绩单寄送、缴费确认、推荐信提交提醒等。
家长还可以适度协助孩子与老师保持沟通,确认推荐信的进度,与老师同步申请的时间线,确保材料能按时提交。
到了录取阶段,签证、住宿申请、医疗文件、财务证明等事务性操作,也非常适合家长来主导。
第四,情绪支持与心理陪伴。
申请季是一个家庭的“压力期”。家长能做的最重要一件事,就是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。
当孩子焦虑、失落或自我怀疑时,倾听比批评更有力量。
不比较,不指责,认可孩子的努力,而不仅仅是结果。
很多时候,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,而是一句“没关系,我理解你”。
二、家长不宜代劳的部分
申请过程中,有些环节属于孩子的“个人表达”,家长最好不要越界。
首先是个人文书。
文书是展示孩子思考、成长和个性的地方。如果家长代笔,内容再完美也会失去真实感。顾问和招生官都能看出差别。
还有申请系统操作。
Common App、UC Application等系统应由学生本人操作,家长可以协助检查,但不要替孩子提交。错误填写信息或重复上传文件,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。
三、理想的家长角色
在整个申请过程中,家长最合适的位置是“协助者”和“引导者”。
家长负责计划、信息和后勤;孩子负责选择、表达和行动。
家长可以提供结构和资源,但不能替孩子思考和决定。
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在申请的过程中,真正学会规划、自律与表达,成为一个对自己未来负责的人。
四、结语
申请大学,是孩子第一次真正面对世界的独立项目。
而家长的角色,是项目经理、心理辅导员和后勤总监的结合。
帮到位,但不越位,
既能让孩子成长,也能让家长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