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录取结果一公布,都会有不少家长打电话来问我:“万博士,孩子成绩这么好,怎么还是被拒了?” GPA 4.0、SAT 高分、AP 门数够多,结果常青藤还是摇头。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。
原因就在于:在美国名校的眼里,成绩只是“门票”,但不是“入场券”。
一、优秀不等于特别
在顶尖名校的申请池里,成绩好的学生比比皆是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“学霸”,但录取名额只有那么多。学校更想要的,是能带来多样性和独特价值的学生。如果孩子没有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,就容易被淹没在人群中。
二、活动浅尝辄止,没有深度
很多孩子的活动表看起来很“丰满”,几十个社团、义工、比赛,但都只参与了一点点,没有体现出连续性和影响力。招生官更喜欢看到一个学生在某个方向上持续努力,并做出实质性的成果。
三、文书缺乏个性
不少学生的文书写成了流水账:我很勤奋、我很努力、我热爱学习。可问题是——人人都这么写。好的文书不是写“你很努力”,而是通过细节故事展现“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”。
四、推荐信不够“生动”
有的推荐信很客气,但内容泛泛,比如“某某同学认真努力,成绩优异”。但真正有力的推荐信,往往是老师讲述你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、一个思维方式的展现,才会让招生官觉得真实可信。
五、专业和学校选择不合理
近几年,CS、商科、生物医学申请爆满。哪怕你再优秀,如果和一大批类似背景的申请者“撞车”,录取几率自然下降。再加上部分学生只盯排名前20,缺少梯度,结果就是“高分被拒”。
万博士寄语
成绩很好只是一个起点,而不是终点。美国大学在寻找“完整的人”:有学术潜力,也有独特的兴趣和人格特质。
所以,想避免“高分被拒”,家庭需要更早、更全面的规划:从课程选择、活动布局,到文书准备、选校策略,都要提前设计。
最终,能打动招生官的,不是分数本身,而是孩子真实的故事和潜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