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申请季,都会有不少学生既没有被录取,也没有被拒绝,而是被放进了 Waitlist(等待名单)。这就像进入了一间“候补候车室”,能不能最后上车,取决于多个因素。

很多家长和学生会焦虑:是不是意味着没希望了?要不要主动联系学校?还能做点什么?今天我们就把 Waitlist 的策略梳理清楚。


一、理解 Waitlist 的本质

  • 不是拒绝:被放入 Waitlist 的学生,学校其实已经认可了你的学术水平和背景,只是暂时没有位置。

  • 机会大小因校而异:有的学校会录取几百人,有的学校可能一个都不录。例如常春藤里,部分年份 Waitlist 的转正率不足 2%。

  • 变量在“入学率”:最终是否会从 Waitlist 录人,取决于被录取学生的去向。如果某校的录取生有大批选择去其他学校,那么空出来的名额就会分配给 Waitlist 学生。

换句话说,进入 Waitlist 依然有机会,但你需要主动做对的事情来增加可能性。


二、及时确认意愿

学校通常会要求学生选择是否愿意继续留在 Waitlist 上。

  • 一定要在截止时间前回复,否则默认放弃。

  • 如果该校是你的心仪学校,就果断勾选“Yes”;如果不是心仪选择,就没必要浪费精力。


三、写一封高质量的 LOCI(Letter of Continued Interest)

这是 Waitlist 阶段最重要的一步。
写 LOCI 的目的:向学校传达两个信息——“我依然非常想来” + “我依然很有竞争力”。

内容框架

  1. 表态:明确写出该校是你的首选(如果被录取,会非常认真考虑就读)。

  2. 更新:告诉学校你近期的亮点,比如:

    • 新的学术奖项或成绩提升

    • 新的科研、竞赛成果

    • 课外活动中的领导力或社会贡献

    • 新发表的作品、论文、项目进展

  3. 匹配:再次强调你与学校的契合度。比如该校某个课程、资源、教授、研究方向如何与你的未来规划契合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保持真诚,切忌“套话”。

  • 长度适中,建议一页纸以内。

  • 不要简单复制之前的申请文书,而要突出“更新”和“持续的热情”。


四、持续保持学术与活动的水准

Waitlist 审核阶段,学校可能要求查看你最新的成绩单或追加材料。

  • 成绩:继续保持甚至提升,尤其是核心课程(数学、科学、语言等)。

  • 活动:保持活跃度,展示持续性和责任感,避免“录取后躺平”的印象。

  • 新成果:如果有比赛获奖、论文发表、项目进展,都可以补充更新。

记住:Waitlist 不是静态的,而是招生官在动态观察你是否依旧“值得”。


五、沟通频率要把握好

  • 可以做:一封 LOCI + 1-2 次必要更新(如成绩、重大奖项)。

  • 不要做

    • 每隔几天就发邮件“确认情况”;

    • 动员校友、教授疯狂写推荐信;

    • 打电话到招生办“催结果”。
      招生官每天都收到海量邮件,过度打扰会适得其反。


六、接受并规划好“Plan B”

等待的同时,千万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压在 Waitlist 上。

  • 落实现有录取:确保完成 deposit、签证、住宿等手续,确保手里有稳定的选择。

  • 心理建设:把 Waitlist 看作“额外机会”,不要让它绑架情绪和生活。

  • 如果转正:再决定是否放弃之前的录取。但要注意,有的学校 deposit 不退。


七、心态建设:过程比结果更重要

进入 Waitlist 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。往往是因为:

  • 学校控制地域和专业分布;

  • 国际生比例限制;

  • 招生目标的平衡考量。

这些因素与你的个人能力没有直接关系。
与其焦虑,不如把心态放平,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。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惊喜,也可能是另一条同样精彩的路径。


结语

被放到 Waitlist,学生仍然有机会翻盘。最重要的行动是:

  1. 及时确认是否继续留在名单上;

  2. 写一封真诚、有内容的 LOCI

  3. 保持学业与活动的水准

  4. 理性沟通,不要打扰过度

  5. 准备好 Plan B,稳住心态

无论结果如何,这段经历都会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:升学不止看结果,真正的收获是应对挑战、保持韧性的过程。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