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在申请美本时都会遇到一个难题:
“我还不确定未来要学什么专业,是直接申请未定专业(Undecided/Undeclared),还是硬选一个方向?”
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关乎录取策略。不同的选择,可能会对录取结果产生很大影响。
一、美国大学怎么看“未定专业”?
美国本科教育强调“通识教育”。大部分大学允许学生在大一、大二期间探索不同领域,最后再确定专业。因此,未定专业(Undecided/Undeclared)在美国是非常常见、被认可的状态。
招生官普遍理解:17、18岁的学生还没完全确定未来方向,是合理的。
但是,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,对“未定专业”的态度有所差别:
-
文理学院(Liberal Arts Colleges):非常欢迎未定专业,因为它们的教育理念就是“先探索,再选择”。
-
大多数综合性大学:对于未定专业也能接受,尤其是艺术、人文、社科类方向。
-
特定学院/热门专业:工程学院、商学院、计算机等“热门专业”通常要提前申请。如果你选择未定专业,可能会被分配到文理学院,后续想转专业会有难度。
二、申请未定专业的优势
-
避免仓促选错
有的同学对多个方向感兴趣,比如既喜欢心理学,又对计算机有兴趣。直接写“未定专业”,能展现开放和探索的心态,而不是“瞎编一个”。 -
凸显求知欲与探索力
招生官希望看到你对学习充满好奇,而不是死板地限定自己。未定专业,反而可以让你的文书里写出“我想探索的兴趣地图”,这种真诚也常常打动招生官。 -
适合文理学院和非热门专业申请
如果你的目标是文理学院,或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文科/理科大类,选择未定专业完全不会吃亏。
三、申请未定专业的风险
-
对热门学院/专业不友好
比如直接申请商学院、工程学院、计算机学院,通常不接受“未定专业”。如果你填了“Undecided”,可能直接进不了相关学院,后续转入也非常难。 -
缺少学术叙事
申请材料需要体现“学术兴趣”。如果完全写不出自己想探索的领域,就会让招生官觉得“方向感不足”。未定专业不是“空白”,而是要有一个“探索故事”。 -
学校政策不同
有些学校虽然允许未定专业,但在录取时会优先考虑那些方向明确的申请者,尤其是在申请人数多的情况下。
四、怎么判断该不该选“未定专业”?
适合选未定专业的情况:
-
真的对多个方向都有兴趣,还没办法缩小范围。
-
目标学校是文理学院,或者综合性大学的文科/理科大类。
-
申请材料能体现“探索精神”和“跨学科兴趣”。
不适合选未定专业的情况:
-
想申商学院、工程学院、计算机学院等“专业性强、容量有限”的学院。
-
学校转专业政策严格,后续很难再转。
-
学生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兴趣和活动经历,但只是“不自信”,这时与其写“未定”,不如选一个方向并讲好故事。
五、案例分享
我曾辅导过一个学生,小B,对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兴趣,课外活动也涉及两方面。申请时,他选择了“未定专业”,但在文书里详细写了自己对“人类决策”这个主题的探索:既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类行为,又通过经济学建模理解选择背后的规律。
结果,小B被几所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录取,招生官的反馈是:“他虽然没有确定专业,但我们能感受到他很强的学术好奇心。”
另一个学生小C,想读商科,但犹豫自己竞争力是否够,想以“未定专业”申请再转商学院。最终,她虽然进了学校,但被分在文理学院,后续转入商学院非常困难。这就是典型的“选未定专业反而吃亏”的案例。
六、升学顾问的建议
-
别把“未定专业”当成逃避
写“Undecided”不是偷懒,而是要在申请材料中讲清楚:你为什么还在探索,你具体想探索哪些领域。 -
目标专业性强的学院,就要硬选
如果目标是商学院、工程学院、计算机学院等,一定要提前定方向,否则可能失去机会。 -
目标是文理学院或大类招生的学校,可以放心写未定
只要你能展现学术好奇心,招生官会欣赏这种真诚和开放。
总结
申请时要不要写“未定专业”,关键看目标学校和个人情况。
-
文理学院 & 大类招生学校:未定专业完全没问题。
-
商学院、工程学院、计算机学院:最好提前定方向,否则可能错失机会。
-
任何情况下:未定专业≠空白,要用文书和经历讲清楚“探索的主题”。
一句话:未定专业不是“无方向”,而是“在探索中”。关键是,你能不能让招生官看到,你正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探索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