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申请季,总有家长焦虑地问:
“我孩子成绩不错、活动也挺多,就是写作一般,文书会不会拖后腿?”
答案是:会。
但也不是没办法。
关键在于——不拼词藻,拼思路;不硬写故事,写出真实。
一、写作弱,不代表写不出好文书
很多家长以为,文书就是“写得像小说一样优美”。
其实大学招生官看文书,更在意的是思考能力和个人声音。
有个学生,GPA 3.8,活动也不错,但一开始写文书时句子简单、语法问题多。
我们让他先口头讲出故事、录音,再整理成文字。
结果思路清晰多了,比那些“写得华丽”的稿子更真诚、更打动人。
写作弱的孩子,不妨先“说”出来,再写出来。
先确保内容真,再追求语言顺。
二、重点不在语法,而在内容逻辑
招生官每天要读上千篇文书,不在意你是不是母语写作者,而在意:
你的故事是否有逻辑?
能不能体现成长、思考和价值观?
有没有真实的“你”?
比如有个学生写自己打篮球的经历,原稿全是“I practiced hard. I never gave up.”
我们引导他补充:为什么没放弃?那段经历让他学到了什么?
改完后整篇文章逻辑清晰,情感真挚。
语法依然简单,但招生官读到的是“一个有毅力、能反思的学生”。
三、学会取舍,聚焦一条主线
很多写作弱的学生,一篇文书里想写完所有优点:活动、领导力、家庭故事……结果每个点都浅。
其实,Common App 主文书只要一个主题、一条情感主线。
比如:
从一次失败中学到责任;
因一次志愿活动发现兴趣;
通过文化差异找到自我定位。
每段围绕主题展开,就算语言简单,也能打动人。
四、用真实语气写,不必装
有些孩子为了显得“高级”,写出一堆不自然的表达。
结果招生官一眼看出:这不是学生自己的语气。
写作弱的孩子更要注意:简单、真诚、自然。
哪怕用短句,只要句子干净、有节奏,也能很有感染力。
反而“堆词造句”更容易露怯。
五、借助外部支持,但保留“个人声音”
很多学生会请老师或顾问帮助润色,这没问题。
但润色的核心是——保留原始语气、强化逻辑,而不是重写。
招生官最怕那种“太完美的作文”,一读就知道不是17岁孩子写的。
有个学生SAT写作偏低,但Common App Essay打动了三所Top 30的学校。
原因很简单:文章真实、有温度、有自我反思。
语言不复杂,却让人记得住。
六、越早开始,越能化弱点为强项
写作弱的孩子,最怕临时抱佛脚。
越晚开始越容易焦虑、越写越乱。
建议在申请前半年就开始准备:
多读几篇优秀文书,感受叙事节奏;
提前头脑风暴,挖素材;
多次口述、重写、精修。
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写作能力的提升。
很多学生最后都会惊讶:“我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文书!”
写在最后
英语写作弱,不是申请的“天花板”。
真正打动招生官的,是一个有思考、有成长、有真诚表达的学生。
文字只是载体,内容才是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