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申请大学时,很多学生都会被“Leadership”卡住:
我不是学生会主席,也没创社团,怎么体现领导力?
其实,大学并不只看你有没有“President”这个头衔,而是看你有没有在某件事中带动别人、推动改变、产出结果。

以下这些,都是具体、真实又有说服力的领导行为

1. 社团里当了干事,也能体现领导力

案例:你是环保社的宣传组长。你主动改进了社团每月活动宣传方式,把手写公告换成社交媒体推广;发起了无塑料周活动,动员30+同学参与签到打卡。你带动团队做出了改变,这就叫实际领导

2. 在学术上带动别人,也是领导力的一种形式

案例:你在物理上有优势,于是发起了一个“Peer Tutoring 小组,每周一次帮低年级学生补习功课。两个月后,你和其他3位同学形成固定教学小队,甚至自制了5页讲义。在申请中,这就不是我擅长物理,而是我用物理带动他人提升

3. 社区活动中不当义工,当主办人

案例:你连续两年参加图书馆志愿服务。第三年,你发现周末人流少、图书更新慢,于是你提议并主导儿童故事日,自己写故事、请家长带孩子参与,最终活动变成图书馆每季度固定项目。你不是去做事,而是去建事

4. 体育和艺术类项目,也是展现领导力的场所

案例一:你是合唱团副团长,组织排练日程、解决声部矛盾,还主动协调学校请来声乐老师做workshop
案例二:你是校篮球队的替补,但你主动整理训练计划,帮主力球员记录数据,赛季结束后总结出一套体能优化建议表提交给教练。你不在台前,但你推动了团队进步。

5. 小规模也没关系,但要有你主导、你带人、你改进的成分

你不一定要做全校性的大事。以下这些都可以:

- 在生物课上组建自主科研小组,一起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
- 为低年级准备高中入门指南,协调老师和高年级经验者参与
- 在华人社区中发起一次双语科技讲解日,面向家庭介绍ChatGPTAI概念
- 为喜欢摄影的同学建立作品展示网页,用简易平台协助他们发布作品

关键不是你做过什么,而是你有没有带动别人做出改变

招生官看的是:

- 你有没有识别问题并主动行动?
- 你有没有组织、协调他人并推动事情落地?
- 你有没有留下成果,哪怕是小规模的影响?

这些,比你挂一个副社长头衔却没有做事要重要得多。

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领导经验。从自己擅长、喜欢、观察到的角度出发,主动多走一步,把参与变成推动,你就已经在建立属于你自己的领导力了。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