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大学宣布实行 Test-Optional(可选择提交标化成绩)政策,学生是否提交 SAT/ACT 分数,似乎成了一道“可选题”。这让不少家长和学生产生了疑问:既然成绩不再是硬性要求,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考试,把精力都放在 GPA、活动和文书上?
1. Test-Optional ≠ Test-Unimportant
Test-Optional 的本质是:没有成绩也能申请,但有好成绩会更有竞争力。
在竞争激烈的申请环境中,标化成绩依然是最直观、最标准化的学术能力指标。
对于招生官而言,高中课程和 GPA 在不同学校之间差异巨大,SAT/ACT 却能提供一个横向对比的参照。
很多大学官方数据表明:选择提交标化成绩的学生,录取率普遍高于不提交的学生。
2. 哪些学生更需要成绩?
成绩规划是否必要,要结合申请目标、背景和学术定位:
冲刺 Top 校:竞争异常激烈,成绩仍是“门槛”之一,哪怕学校宣称“Test-Optional”。
GPA 较弱或学校资源有限的学生:标化成绩是弥补学术不足、增加说服力的最好方式。
国际生:语言和背景差异较大,提交 SAT/ACT 分数往往能增强可信度。
奖学金申请:部分学校在 Merit Scholarship(优秀奖学金)评定中依旧把成绩作为重要标准。
3. 不规划成绩的常见误区
“我成绩差,就不考了”:有时候差距并没有想象中大,系统性备考可能反而能拿到能提分的成绩。
“大学不看了,就没必要”:即便部分学校不强制,仍有不少院校要求或“强烈建议”。
“标化已死”:现实是,很多名校恢复了要求(如 MIT、Yale、Dartmouth),趋势说明:Test-Optional 并不是永久政策,而是疫情时期的临时调整。
4. 成绩规划的未来趋势
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和录取竞争的加剧,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重新审视标化政策。尤其是 Top 校,倾向于恢复要求或通过“推荐提交”来暗示成绩的重要性。可以预见,在未来几年,标化成绩仍将长期存在,并在顶尖申请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5. 建议:如何理性规划?
高一高二:尽早熟悉 SAT/ACT 题型,结合 GPA 管理,避免学业压力集中在申请季。
高二暑假:是集中备考、冲分的黄金时间。
高三:如果已经拿到理想分数,可选择提交;如果分数一般,可以根据目标学校的政策和数据来决定是否提交。
整体规划:把成绩当作“加分项”,不是唯一,也不是可有可无。
结语
Test-Optional 给了学生更多选择,但绝不是成绩的“豁免权”。在顶尖申请竞争激烈的今天,规划成绩,至少给自己留一手,才是真正理性和稳妥的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