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参加了大量课外活动:社团、竞赛、实习、夏校、义工……等到申请季,却常常犯难:哪些活动该写进申请?哪些活动能真正打动招生官?

其实,活动不是越多越好,关键在于如何挑选和呈现。


1. 活动的价值排序

判断一项活动对申请的价值,可以用“三个层次”来思考:

  • 核心活动:和未来申请专业或学术兴趣高度相关,能体现深度和持续性。比如申请计算机专业,长期做编程项目或研究,比短期义工更有分量。

  • 支持活动:展现个人的领导力、社会影响力或独特性,不一定和专业直接相关,但能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创造力的人。

  • 补充活动:数量可以少,体现全面性或兴趣爱好,比如运动、音乐。作用是丰富个人形象,而不是核心亮点。


2. “三问”法挑选最有用的活动

面对一长串活动清单,可以用三个问题筛选:

  1. 它能否支持我的学术兴趣?(证明我对专业的热爱和投入)

  2. 它能否体现我的影响力?(展现领导力、创新力或长期承诺)

  3. 它是否有独特性?(别人很少做、但能体现我个人特质)

如果一个活动能满足其中两点以上,通常就很值得写进申请。


3. 招生官最看重的不是“数量”

很多学生误以为活动越多越好,但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,是深度与故事

  • 比如:参与 10 次零散义工 ≠ 发起一个长期社区项目。

  • 在简历里列 20 个社团 ≠ 在一个社团里做到主席并推动实际改变。
    关键是:从“参与者”走向“创造者”。


4. 实操建议

  • 先列清单:写下自己所有活动。

  • 做分类:按“核心—支持—补充”分组。

  • 挑重点:重点突出 4–6 个有深度、有亮点的活动。

  • 讲故事:申请文书和活动描述不要流水账,而要强调“我做了什么 → 产生了什么影响 → 我学到了什么”。


5. 家长和学生的思考

申请不是“堆砌履历”,而是展示一个真实、有故事的人
活动多并不可怕,怕的是没有逻辑、没有主线。
真正有用的活动,能把“我是谁”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传递给招生官。

返回
顶部